摘一些名人的論點(有色部份)。
◎ 陳修園《金匱要略新義精註》
此為婦人臟燥,而出其方治也。麥者,肝之縠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氣寒,乘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而交會於中土也。
臟屬陰,陰虛而火乘之則為燥。不必拘於何臟,而既已成燥則病證皆同。「象如神靈所作」現出心病。「數欠伸」現出腎病,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動必關心,陰臟既傷,窮必及腎是也。
◎ 金壽山《金匱詮釋》
本條見於《金匱》婦人雜病篇。此病不拘於婦人,男子亦有患此者,但以婦人為多。多由情志抑鬱,氣鬱化火,血燥神傷,可表現多種多樣症狀,不僅是喜悲傷欲哭。但有共同一點,病不在於形體而在於心神,如原文中「數欠伸」一症就是神虛之證。甘麥大棗湯以小麥養心氣,甘草、大棗潤燥緩急。在運用時可隨證加味。
本人經驗,甘麥大棗湯一方,不僅可以治臟燥,對神志不寧、失眠、心悸、多汗以及一切精神神經性症狀,如陣咳、呃逆、噯氣、四肢抽筋拘攣,發作無定,用過諸藥無效者,可用此方,或於應用方中加入小麥一味,但用量需 30 克以上,往往收到滿意效果。
百合病,臟燥證,我認為是一而二,二而一之病,都是邪少虛多,都是陰陽俱不足。不但不可攻,而且很難補,正如《靈樞‧終始》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百合、地黃、甘草、小麥、大棗,皆甘平之藥,非至劑也。所不同者,百合病病見於陽,故當以陰法救之;臟燥證病見於陰,故當以陽法救之。同為甘平之劑,百合地黃湯則略偏於涼,甘麥大棗湯則略偏於溫,此其異也。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方子方義不明,是訛誤。但大部份醫家是認為這個方子有其效果。
[註] 小麥 一般是認為甘平,要浮小麥才是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