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閒聊] 關於針炙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1 [閒聊] 關於針炙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3-03quote  

我把標題訂為閒聊,所以,這個 thread 就不要太嚴肅了。在我年輕讀書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針灸,還有人要傳我,但我當時並沒有興趣,到現在仍然興趣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針灸比中藥更重師傳,我不喜歡師徒體系。而我的一個偏見是十天干五行配合十二地支的運用,比一些醫書還晚,能搭在一起用,是在和歷史過不去(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效果),就如同傷寒論的時代根本還沒用子時、午時……這種用法,竟然還會出現在傷寒論「原文」中,大家還讀得不亦樂乎! 

底下引兩篇文章給大家做參考(我不知道出處,因為 google 找不到原出處,大家引用人家的文章似乎附上原出處的興趣也不高),文章有點長,請慢慢當茶餘飯後的閱讀資糧即可。

ps. 找到出處了:

http://www.tcmforum.com/forum2.php?reply=0&forumID=690&fGroup=expert

------------------------ 這是引文分隔線 -----------------------------------------------------------------------

臺灣針灸四大派

翁明富 /香港


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裏,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 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1822年清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到新中國成立,中醫是斷 了層(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看官不相信也罷!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絕不勉強大家要接受我的觀點,祇希望暫時放開習慣的想法,看看被遺忘中醫 應有的薪傳系統。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喚作『臺灣針灸四大門派』。有人問我何不叫做『臺灣針灸四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不得含糊。不是四位針灸技 術很好的大夫,而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思辨方法,獨特的手法能薪傳下來。不就是一個派別。其實針灸一直是有門派。如明朝陳會所傳劉瑾重校的 《神應經》江西梓桑君席弘遠把針法傳至十一世席天章再傳至陳會(宏綱)再傳二十四人。難道不是一個流派?有關針灸門派的文章,可參看魏稼針灸經驗集第 161頁,試論古代針灸學派。169頁。關於針灸各家學說與流派,門派不是故作神秘或黨同伐異的工具,相反是保存有價值的治療經驗使之傳之有人,不絕如 縷。有了繼承,才能發展。以下排名祇是以我個人接觸各派的先後作準。雖不叫人滿意,相信仍可接受。以下分別為:

一. 董氏奇穴


為董景昌先生(1916~1975)家傳的針灸法。董氏奇穴原為代代單傳的針法,至董景昌先生入臺後始傳授弟子。這一派亦是在臺灣流傳最廣。現時正式有學術交流到大陸的臺灣針灸學派。其弟子楊維傑先生編著《董氏奇穴針灸發揮》的簡體字版已在大陸發行。

董 景昌先生原籍山東,本身隨軍入臺。憑著其別樹一幟的針法,療效強,迴異於一般採用十四經針法,自成一套經絡思維方法。如以大腿作一橫切面,在大腿正前方的 中線(十四經中為接近足陽明胃經)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定『通關穴』以此直上二寸為『通山穴』再直上二寸為『通天穴』三穴同時使用三通穴 (董氏稱為倒馬針法──三穴在同一線上使用)對消化不良,妊娠嘔吐確有良效。其中特別之處是以此三穴主治心臟病、心臟性風濕病,也能治膝蓋痛,下肢浮腫是 運用火生土的五行關係。其中有關經驗: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患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避免過強刺激。 在董氏奇穴中駟馬穴正在十四經胃經與膽經之間。駟馬穴分為三穴(駟馬上、中、下穴),先取駟馬中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膽經‧風市穴)向前 橫開三寸是穴。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即為駟馬上穴,如是以駟馬中穴直下二寸為駟馬下穴。駟馬三穴為治療肺臟病所引起之症候群的特效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 春痘均有特效(肺主皮毛。故對皮膚病起作用。);因肺處胸腔內本穴治胸脅部跌打損傷具有特效。所以能治肺病及其相關疾病,是通過『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 肢有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係,將下肢與軀幹順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小腿與下腹(腰),足與陰部。如胸背 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再舉一例,如大腿內側正中線上下一針為 『明黃穴』,以此穴為中心,直下三寸即往膝蓋方向為『其黃穴』。在明黃穴直上三寸往股關節方向『天黃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治療肝經疾病的要穴。故治 療肝硬化、肝炎、眼昏、眼痛、消化不良、脊椎骨膜炎、調月經,女士面上黑斑此處又正與十四經有關(接近於足厥陰肝經)。董景昌先生不默守家學,常用十四經 穴位與董氏奇穴配合使用,對十四經經穴治法亦有突出發揮。其他如董氏掌診、刺絡法(放血)、解穴、八種對應法的應用……等等。欲更進一步了解,近年有關董 氏奇穴之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楊維傑老師的弟子邱雅昌先生於網路上發表之文章。

二. 古法針灸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孫 培榮老師,亦是從中國大陸遷到臺灣。在當時已很有名氣,並廣收弟子;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武仲瑛及周左宇兩位先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相諒老師。此派用針 獨到,現舉一醫案為例。貧血不再生的治療針灸名家孫培榮先生,嘗治一「貧血不再生」症,頗有參考價值,茲將該醫案公佈,供作參考研究。

患者賈鳳鳴,男,二十歲,為韓國華僑學生,於民國四十四年間(1955年)患貧血不再生症。

其病狀為血枯身黃,氣息微弱,不能轉動。

治療處理:通經接氣,滋陰活血,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悉依古法施治。

賈生患此症,住台大醫院治療,醫認係絕症,每日僅賴輸血以殘喘,最後宣稱已無法挽救,乃經僑委會宮延齡君,堅邀孫先生為之診療,因其病勢已危殆。

捨針灸別無他法,乃依古法,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運用八法五門,兼取山海、丘陵、溝池、谿谷、三才三部等穴,二月有餘,由漸進而好轉,終就痊癒,完成台大教育。

二月十二日:公孫(八法)、少府(五門)陽谷(五門)通里(心絡)。

二月十四日: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大敦(五門)臨泣(五門)支正(小腸絡)。(按:此條臨泣重複,而臨泣乃八法穴,五門恐有謬誤,待考正之)。

二月十六日:後谿(八法)申脈(八法)太白(五門)三里(五門)蠡溝(肝絡)。

二月廿日: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五門)、商陽(五門)、光明(膽絡)。

二月二十四日:丘墟(甲)、太衝(乙)、陰谷(五門)、通谷(五門)、大鍾(腎絡)。

二月二十六日:腕骨(丙)、神門(丁)、支溝(五門)、勞宮(五門)、飛揚(膀胱絡)。

三月三日: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蹻)、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三月八日:京骨(壬)、陽池(壬)、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三月十二日:太谿(癸)、大陵(癸)、陰交(二穴)、陽交(二穴)、內關(包絡)。

三月十六日:公孫(乾)、中脘(腑會)、中府(肺募)、湧泉(地)、經渠(肺絡)。

三月十九日: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璇璣(人)、商陽(大腸絡)。

三月廿一日: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水溝(溝)。

三月廿三日: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三月廿五日: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大腸俞)、後谿(谿)。

三月廿九日: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地機(中下)、合谷(谷)。

四月一日:後谿(兌)、太淵(脈會)、心俞、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四月六日:申脈(坎)、膻中(氣會)、肝俞、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四月十日:太衝(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四月十三日:通關、血海、腎俞、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四月十六日:太淵(五門)、後谿(五門)、丘墟(甲)、太衝(乙)、血海(配穴)。

四月廿二日:曲池(五門)、曲泉(五門)、腕骨(丙)、神間(丁)、氣海(配穴)。

四月廿七日:解谿(五門)、公孫(八法)、衝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五月二日:大都(五門)、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曲池(配穴)。

五月十日:少衝(五門)、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三里(配穴)。痊癒停針。

綜 觀此一醫案,可知孫先生精於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配合八卦干支,以三才四部四總五門七募八會以及十五絡穴,此深得古法之妙,是為全身整體療法,恢復其生理機 能,自是造血正常,貧血不再生隨亦消除。施用此一針法,似應切合逐日臨時開闔補瀉,惜乎未見此醫案有關『手法』的記載。

此一門派特點 是完全不用任何藥物,傳承有自己的手法。本派資料由武仲瑛老師編纂的《圖解針灸實效歌訣》、《針灸治療靈驗病例》為武仲瑛老師跟隨孫培榮老師學習時的項料 整理。另有由周左宇老師結合個人經驗所出版的書籍《針灸斷病法則》、《鍼灸配穴思路》、《扁鵲鍼灸治療法則》等。

三. 飛經走氣


代 表人物為修養齋先生,原籍河北,據其著作《修氏針灸全書》自序中所說從王錫紱老師學習中醫經典內、難二經及傷寒論,之後再跟從康滋賡老師學習針灸(康老師 的針灸學自苑春英老師)。本派特重取穴與補瀉,因本派針治病患強調得氣和能控制氣的走向,故外間稱其為飛經走氣派(於此持別一提,不同於大陸一些所謂飛 針,祇求以投擲手法,要求病人不痛為技術高超)。現引《修氏針灸全書》有關刺針通經的感覺:刺針的感覺有二種。一為針刺過皮膚時知覺敏感的人,就感有慢性 電流通過一樣,全身皆有感覺,傳電式的麻痺,使人四肢不能忍受,這就是針穴而通經的道理。否則下針時如感痛者,不感痠麻或無傳電似現象,這就是手術或穴位 刺之不準的原因。例如針合谷穴,針下後一定要像電流一樣竄麻到頭部都有感覺,又如針背部大杼穴一定要麻到臀部,如針腰部腎俞穴及大腸俞穴一定會麻竄到足跟 及腳趾,這就是一定的道理。一條經絡由頭部針一針,就可以傳通到足部,足部針一針也可以串走上面到頭部,又可以一條經針中間一穴,使它上下相通似電流一 樣,可使一條經中間所經過的穴位皆可挨一個一個的穴道通過,達到一經絡起點至終點,照這樣刺針方法通過的感覺,非一般的醫學所能比較。

以上所講的通經絡感覺有三個要點:第一要請明師指點。第二要熟練手法。第三要有臨床的經驗。以上三點為主要的目的,奧妙無窮,希望後學者加以研究。中庸云:『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矣。』

本派第二代代表人物為鐘永祥老師,筆者友人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曾受鐘老師指導。據友人透露要達到針刺後病人自覺氣能串走,施術者要練氣,丹田氣,自有其傳承方法。

現舉一例『太谿』、『足三里』穴的找法
『太谿』
1.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2.與崑崙同高,有麻筋,針時要避開麻筋,往大姆趾的方向針,可平刺、可斜刺。
3.每個人麻筋位置不太一樣,麻筋在前方,則針在筋後方;麻筋在後方,則針在筋前方。

『足三里』
1.先找陽陵泉,於陽陵泉穴下約二指寬度,脛骨旁溝中(此溝即足陽明胃經)。
2.水平進針。

足三里針向上,氣向上走會暈針,但胃下垂要躺平,針向上。

足三里,腎俞不要瀉,但胃痛、胃酸過多,腎發炎則要瀉。

胃寒,不能瀉足三里。

四. 華陀派


不 要懷疑,確實是華陀派,這一代的代表人物為王運安先生。在大陸時拜師(據說要一千八百擔白米的錢),入臺後亦有傳其針術。其人駐顏有術,筆者在王老師七十 歲時與其有一面之緣,正值一場演講,在坐同學無不嘩然!看上年紀應該絕不超過四十五至五十之間,而且滿面紅光。本派特點是自製針,名之盤龍針,有本身的手 法。用蟒針透刺華陀夾脊穴,效果每每氣至病所,患者熱症感涼,寒症覺熱後拔針,手法重補。筆者曾遇華陀派的師姊告知養生以『吞津法』;另曾遇給王老師治療 過的病人,告知針後三日亦覺觸電感,可想得知其針效之強。

四派有其共通點:
一不贊成用時下的管針(塑膠管的管針)過病氣。
二多有本派獨特手法。董氏則平補平瀉。
三治療效果強,突出。有本身治療思辨方式。

筆者不欲真正針灸傳統被遺忘,希望有價值的東西可繼續流傳下去,薪火相傳。針灸可不是使患者滿身是針,接上電源就了事。不然針灸祇有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

初窺古法針灸

翁明富 /香港

有一些同道看過“臺灣針灸四大派”一文之後,問我。中醫本身是一門經驗學科。是術科(不能光說不練)。理論搞得再好。臨症猶豫漫無定見。對病人來說最重要是把病治好。難得是技傳有緣。正是手底下見真章。

古法的傳承,傳下來的是法門。針灸的治療原理,運用患者本身的氣,使之得到調整。整體上是從經絡去看一個疾病。

不 要忘記『經之所過必主其病。』疾病形成最初由於氣血的淤阻,其次經絡的倒塞。到最後病理性產物的沉澱產生。古法殊勝的地方是有自己的思辯方法和獨到的見 解。為什麼要傳承,就是要從師,書上記載的是事實,你沒有親眼看過,動手做過,怎會有經驗,其他心得,體會就根本談不上。

清‧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二》曰﹕『千學不如一見,是以從師習道,必經師率而視症,以冀見廣識多,使遇症無疑。』

我 有一位朋友程女士,也是學習中醫的。她左手手腕橈側長了一個腱鞘囊腫。剛巧她出席一個本港中醫某學會的聚會,與她其中一位老師論及此事,突然老師用力抓著 她手腕用另一隻手暴力按在囊腫上使之破裂。程女士當時劇痛難當。還差點哭了出來。後來查到此法正是通行本全國中醫教材的方法。

結果約一個 月後同一位置囊腫又出現。後來在閒談間論及此事。我一想『經之所過必主其病。』橈側是手太陰肺經所過,是氣逆故留水液以成囊腫。找患側。用尺澤。她是行家 自己在家中,自己扎針。隔了一天,告訴我用過針後,晚上開始咳嗽,吐出很多痰。到明早起床。奇怪的事發生手上囊腫消失。

同樣效果,一個霸道,一個王道。差就差在古法的法門。

先 讓大家來看一個醫案。引自『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第四卷。針灸驗案(趙熙之弟趙杰醫案)。五十三、足趾外傷腫痛村人黃三妹。於壬申五月,因跣足行路,碰傷 左足大指,腫痛難忍。扶杖緩行至余門,乞余針刺。余審其患處適在足太陰脾經部位,與他經無干,因令坐倚階側,用金亳針瀉左足太白一穴,邊行瀉,邊令伊以手 搓揉其患處,須臾,腫消痛止,釋杖試行,已無患矣……。以上為山西雁門緝庵趙熙(1877~1938年)所記述。

諸君看了以上的醫案有什麼感覺。沒有!沒關係請看下文。

第 一屆全國董氏奇穴學術研討會,其中由楊維傑博士所撰『董氏奇穴及學術思想應用』一文中有關『動氣針法』,即針後令病人疼痛處所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 定繼續捻針或換針。本人(楊維傑博士)將此種手法為老師定名為動氣針法,首見於1975年版『針灸經緯』,老師(董景昌先生)亦甚贊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 陸雖亦有類似手法,但首見於1988年『黃河醫話』名之為『運動針法』並自謂首創,實則已晚於本人13年,晚於董師則更久矣。近年來大陸及國外對此幾種手 法研究者不在少數,事實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版呂景山先生(為施今墨老師、祝諶予教授之高足)著的『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已經引證本人著作及動氣針法。

董 師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並有相對平衡點,所以常採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動氣針法,療效驚人。尤其對於疼痛性病證,往往能立即止痛,例如三叉神 經痛,董師針健側,側三里、側下三里兩穴,並令患者咬牙或動顎,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經痛,針健側靈骨、大白兩穴,並令患者腰腿活動,亦可立即止痛。

雖說奇穴有奇用,但是動氣針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動氣針法不只限於奇穴有效,更適合於十四經,不但適用於止痛,用於內科,亦有著效……。看來董景昌先生動氣針法其來有自。不要以為,這不起眼的針後動一動患處的動作。臨床上可有可無,用之得法,效果之快。匪夷所思。

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病人找筆者。左足膝痛,診過脈後。在右手用董氏五虎穴(大拇指側),左手就用尺澤直下兩寸的扭傷穴,並告之要行走一下。他半信半疑。走了兩三分鐘。腳和膝都變輕鬆了。

古法看待病症,有自已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外感風寒輕症(傷風)沒有全身症狀,以咳嗽鼻塞或流鼻水為主症偶有精神不振(並非頭痛項強)。在古法的傳承裏。風寒 從風門進入肺俞再送至肺經往本經井穴之前從絡穴至大腸經。如是病邪一經一經下去,便有一經的症狀。風寒初犯肺經就有咳嗽脈浮惡風寒鼻流青涕或有汗或無汗, 這一切是寒邪所致(因風送寒來;寒隨風入,故風寒並稱)又因邪客其經是由於氣血的淤阻,其次經絡的倒塞,不能把肺經的經氣傳至大腸經。

肺經經絡的倒塞,令喉嚨腫痛(常見即扁桃腺發炎),《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上膈屬肺從肺系(喉嚨),橫出腋下……知道了之後立即在少商商陽刺絡(一般放兩三滴血)之後叫病人喝一點水。馬上喉嚨痛楚得到舒緩。

由經絡的倒塞從而產生病理沉澱物,再具體一點若出現經絡的倒塞現象。在經絡循行位置上便會出現痛覺過敏現象。在這一個基礎上再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出現皮下結節、條索狀物。表皮會看到色素沉澱、不正常紋理就會產生。

假如直犯足太陽膀胱經則項強肩背腰痛或患者自覺全身骨節痛(廣東方言謂之骨火)想一下足太陽為六經之外藩統榮衛而總六經。傷寒者衛陽為寒邪所傷,故名傷寒。除了動氣針法外有沒有其他思路。

試觀周左宇老師『鍼灸配穴思路』共中兩例……

唐 薇薇,二十六歲,業商,自訴雙肩疼痛一週,係吹冷氣所致,次日不能活動,前舉及轉向背後困難,曾被針後谿、肩貞等,效果不良。檢查分析:兩手臂上舉疼痛非 常,只能前舉平乳部,不能再高,脈皆緊,舌苔白,由於生活失常冷氣過度,衛氣失固,外邪侵入,氣血不能暢行而痺痛,痛位為小腸經所過之處,為斷肩關節風 濕。

針灸:取接經治療法,取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飛揚提插捻轉,並活動患部(動氣針法),當時效果顯著好轉,十分鐘後,兩手臂運轉自如。

胡 慧蓮女三十一歲會計自訴右側腰連腿痛已十六日,夜間較重,日間稍輕,近日來因疼痛夜不成眠,腰背無法伸直,不能翻身,行走時腿如電擊於膽經麻痛,曾被鍼灸 治療環跳承扶等穴,效果不佳。檢查分析:狀容痛苦,面色尚佳,右腿舉高四十度,試驗髖部局部紅腫,並有壓痛,脈弦實,舌苔薄白,因勞累過度並受風寒濕邪侵 入足少陽膽經經絡經氣痺阻所致之坐骨神經痛。

針灸:以接經取穴法,取上接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以提插捻轉手法,三分鐘後患側有熱感,五分 鐘後,腿可舉高八十五度,次日同上法用針計二次愈。這是接經配穴。接經就是經脈上下相互接連的手足同各經脈相接連,接經配穴法,應先行診斷為何經之病症, 再取其同側或上或下所接的經脈,或取手足同名經(手太陰病取足太陰經的穴位)進行治療。當然這是一招半式,也不要輕視之。

理所當然的想法最要命,不相信。很多同道,三陰交是在內踝上三寸。《明堂經》所載內踝上八寸。六朝以後就變了樣。南朝劉宋醫家徐文伯的針刺婦人瀉足太陰(內 踝上八寸),補手陽明(合谷)而至引產。後世把足太陰和三陰交兩穴混同一穴。三、八同身寸之差,效果呢!針刺八寸的針感依足太陰經上竄入腹。三寸呢!局部 脹麻。

在古法傳承中足少陰腎經復溜和交信平行復溜在前交信在後。問題是大陸統一教材,與此相反。但1940年10月所出版承淡安前輩的中國鍼灸學講義153頁的圖和156頁兩穴的記述是復溜在後脛骨部交信在長總趾屈筋部。即和古法復溜在前交信在後一致。

再舉一個中醫界理所當然的想法。請看一下現在針灸學全國通用教材。砭石(即針石、鑱石)是銳利的小石片用以。《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另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所以經過中醫學院出來的學生都會認為砭石不過是石頭,比較好一點或滑一點硬一點的石頭。

結果呢?1978年山東出土春秋時期曾候乙墓。出土十三枚砭磬(樂器)。其中兩枚損壞,要進行修復工作,比對國內石材後來抓到泗濱浮石,交由音樂專家復修(重做兩枚砭磬)其中一位音樂專家范業偉教授。本身一直受中風後遺症之苦。就因打擊砭石所做樂器及後不治而愈。

這事引起注意,比對歷史上砭石資料,才確認泗濱浮石即自東漢之後失傳的砭石(灰灰黑黑的石頭有用?)民間的刮痧是砭術的旁支。因砭石在皮膚上輕擦皮膚上會變紅和有輕快感(非一般按摩),後來由於砭石失傳,人們用其他材質要做出相同較果,用力使皮下出血。

試 想一下用石頭去排膿、放血、按摩。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不會,為什麼祇有中國能發展出針灸。因為我們老祖宗找到別的民族沒有的砭石。一種有35種元素能發出超 遠紅外線和超聲波脈衝的砭石。所以理所當然就是一葉障目。中醫又怎會進步。新的是從舊的蛻變過來。不要以為中醫去套用西醫的東西就是進步。

引自中醫大講堂

--------------------------------------- 這是引文分隔線 ------------------------------------------------------------------------

edited: 1
eliu
2 針灸的止痛原理
Promote 0 Bookmark 02010-06-13quote  

如果只是止痛,不是從根本解決問題,那似乎不太好?


聶德卡的研究小組通過化學劑的注射或神經外科手術,讓老鼠的腿部出現類似關節炎的病狀,導致它們對非常輕微的刺激都感到疼痛。接著科學家在老鼠膝蓋部位的下方(足三里穴位)插入銀針,為老鼠進行了30分鐘的針灸療法。

結 果科學家發現在針灸完成一個小時後,這些老鼠對疼痛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在對針灸部位周圍的液體進行分析後,結果顯示其中的腺甘增加了24倍。研究人員還發 現,注射一種促進腺甘作用的藥物也能夠減少老鼠對痛覺的敏感程度。但如果老鼠缺少讓腺甘發揮作用的細胞表面受體,針灸就對它們起不了止痛作用。

tinmean
3
Promote 0 Bookmark 02010-06-13quote  

以前在聊天室就聊過這些國外研究對針灸的看法, 實驗方法的偏差, 

大概再做十年, 也搞不清楚針灸怎麼一回事吧....

愛因斯坦說: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目前做針灸研究的很多都只落在後半句上...

恐龍
4
Promote 0 Bookmark 02010-06-14quote  

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內外夾攻才是正途 

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views:1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