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環保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轉] 基隆河整治對沿岸居民的衝擊 ─ 從生態環境變遷談河川水泥溝渠化和加高堤防及生態防洪觀念的落實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1subject: [轉] 基隆河整治對沿岸居民的衝擊 ─ 從生態環境變遷談河川水泥溝渠化和加高堤防及生態防洪觀念的落實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8-12quote  

基隆河整治對沿岸居民的衝擊
─ 從生態環境變遷談河川水泥溝渠化和加高堤防及生態防洪觀念的落實

 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我原本從事海洋生態學及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在台灣各地海域潛水調查,目睹海洋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多年來所關心的珊瑚礁生態保育及海洋環保的工作一直未見成效。歸根就底,海洋概括承受大地和河川所有的污染源,因此必須追溯到陸上各種污染源的起因,然而最近十年來台灣河川生態被破壞最為嚴重,所以我開始關心河川環境問題,從東北角雙溪河川生態調查到淡水河和基隆河的蝦蟹類族群調查,讓我看到台灣許多河川從具有原始自然美景資源的溪流,卻被整治變成水泥溝渠,更糟的是水中生物的棲息地喪失,伴隨著許多物種滅絕,然而以防洪優先治理的結果卻使各地的水患卻更加嚴重。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泉源,孕育了萬物,卻對它又愛又恨,因為台灣這幾年來許多河水的反撲己經奪走很多人命和經濟成果,尤其是汐止水患的問題卻是無解。現今基隆河整治令所有水利工程師束手無策,只能築堤和增加抽水站,因為過去河川治理政策的誤判與都市發展太快,已陷汐止市和台北市面臨空前的危機。由於基隆河分屬經濟部水利處和台北市養工處整治,可能演變成築堤大賽,這是全台北市民和汐止市民都必須關切的大事。

〈一〉加高堤防和增加抽水站是永遠無法解決水患

納莉風災後,台北市政府下令 91 年 5 月 31 日颱風季節前完成堤防加高工程,南港與汐止交界的大坑溪有三個工程標已用限制性招標完成兩標發包,原定第三標四分溪堤防加高工程即將在一月底發包,從大坑溪口以海拔 13 公尺的 200 年防洪瀕率高度為準,沿溪岸加高 3 公尺堤防,一直蓋到中央研究院院區內。中研社區居民在工程發包前獲悉,許多居民心急下拜託李遠哲院長請台北市工務局辦說明會。我想很多台北市及汐止市民都不清楚這件事。當這標工程發包後,所完成的堤防加高工程和增設許多抽水站並不能讓台北市和汐止市民高枕無憂,相對的要更加注意颱風豪雨的警報。當台北市政府的堤防加高工程完工後,從此汐止人從南港路或研究院路進入台北市,每天都可以看到 3 公尺高的「城門」,而且根據水利工程師估算以後基隆河水水位只能往上游回堵,當然汐止的水患會淹得更高。大坑溪和四分溪沿岸居民從此每天面對高聳堤防,當然房價會下跌,因為有堤防的地方,永遠代表此地曾淹過水(圖 1, 2 ),而且不能保証未來不再淹水,堤防的安全和洪水溢流的潛在風險永遠伴隨著。尤其每逢颱風警報,南港路、研究院路和許多橋樑上的堤防閘門必須關閉,若有洪水溢流時如何疏散居民呢?將有許多因堤防所帶來的不便與恐怖永遠籠罩在台北市民的身上,未來的台北市還適合人居住嗎?

台北市工務局於一月十六日辦說明會,當我聽完工務局陳威仁局長的結論後,實在很難過,但內心也佩服陳局長的老實說「不斷築堤和加高堤防是水利工程的不歸路。畢竟已經錯了四十多年,無法煞車!」因為整個淡水河流域有很多單位在管,以他的官階真的連理想都沒有了,只能達成長官交辦任務,並設法如期完成,至於未來會不會淹水,他不能保證。可是我仍希望政府及全國的水利工程專家能踩煞車,能朝向對的方向做多少算多少吧!

〈二〉截彎取直工程已使基隆河防洪邁向不歸路

「生態防洪」是歐美先進國家已努力數十年了,日本也努力十多年後在 1997 年修改河川法「其宗旨是為下一世紀推動治水、水利、環境綜合體的河川整治,使人類與河川的接觸邁向新紀元」。我們水利工程落後日本 15 年以上,似乎要到 2012 年才會跟上,也就是要到

圖 1. 四分溪河川水泥溝渠化,平日溪水少,河底水泥面平滑,水中生物無法生存。( 2001.9.11 拍攝)

圖 2. 納莉颱風大量雨水無法流入大坑溪,從基隆河回堵大坑溪,再回堵至中研院內,造成淹水河道超過 4 公里長( 2001.9.17 與上圖同一地點拍攝)。

那時候,我們政府才會對河川反撲所造成的傷痛認錯。 1950 年代德國人對萊茵河許多支流河道進行截彎取直整治,結果水患更加劇烈;到 1980 年德國政府認錯,將截彎取直河道再改回自然彎曲,恢復原有河川環境,並以最自然的材質(就地取材)施以生態工法,並且鼓勵民眾住家屋頂建蓄雨水池。

反觀前台北市長黃大洲先生去年七月在正中書局所出版的「改造──基隆河截彎取直紀實」一書中詳述他的偉大功績,其目的主要在反駁許多人認為象神颱風造成汐止及南港水患的起因在於基隆河不該截彎取直,他在書中第九章「人定勝天」中表示他力排眾議,下令執行可獲得千億元的商機,例如從基隆河原行水區中得到 277 公頃可用做為工商業用地和 224 公頃堤防內的河濱公園高灘地開發成多功能休閒場所....等,舊河道填築達 83 公頃可解決部份公共工程棄土問題。在第 252 頁中提到「我誠摯希望汐止大水的夢魘不會發生在台北市民身上」。該書出版不到 2 個月,納莉颱風就造成台北市數萬戶住家淹水, 4171 棟房子地下室淹水(含市政府及其地下停車場),數千億所建造的捷運站淹水,另約十萬部車子泡水, 27 人死亡及 3 人失蹤的災難,無數人的財產變成超過 30 萬噸的垃圾,財產損失何止千億元,但是大多數公司損失都不敢申報,只為避免自己重大損失引發在銀行的貸款被銀行抽銀根。總之,這印証一句名言「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嚴重」,問題是台北政府都怪這是天災所造成,而不是人禍。基隆河截彎取直所喪失的儲水功能和縮減河道寬度,已使其邁向水患的不歸路。老台北人都很清楚早期水災都是發生在三重、蘆洲、社子島等地。在許多水利專家苦思下,最後在淡水河岸築了以二百年防洪頻率為依據的高堤,卻必須開闢出一條寬闊的二重疏道做為洪水的行水區。在桃園台地上原有的很多池塘己被許多房子和工廠蠶食鯨吞掉了,目前剩下池塘大多數被沙泥淤積嚴重,失去儲存雨水的功能,也難怪在納莉風災時,水患亦是十分嚴重。有許多人都認同在台
灣最怕聽到「造林」和「河川整治」這兩件事。因為過去造林是先把許多山上的灌木、草和原生樹林用怪手挖除鏟平,因此在所種的幼樹尚未長成前,造就了更多土石流。如今河川愈是整治,水患通常愈嚴重,現在許多山中小溪、無名野溪都已變成水泥溝渠。目前基隆河整治一再窄縮河道(圖 3 ),截彎取直更減少巨大的儲水功能及滯洪功能(圖 4 )。尤其是原本喇叭型河谷地形卻被整治成 U 型河谷;一昧築堤只會喪失更多的泛洪區,若在總洪水量不變的情形下,圍堵洪水的抗洪方式只會助長堤防內行水區的洪水位不斷升高,無助於疏洪。也就是為什麼象神颱風過後行政院緊急撥款 120 多億的整治工程,卻在納莉水患中換到是汐止淹得更高的結局。

台灣工程界有一句話:「所有工程的失敗都是出在排水沒做好」。小工程如道路邊坡護牆、攬砂壩;大工程如「北宜快速道路」。近十年來許多重大工程的決定都像是泡速食麵,希望在一、兩年內能看到成果,卻不好好做事前的規劃,例如北宜快速道路當初若能聽真正地質專家的話,先花數年做好地質鑽探分析,再填選路線,也就不會落到施工十年了,工程人員仍在隧道中與大量湧出的水搏鬥。現今的基隆河整治工程,亦完全不給專家學者有充分的時間去做調查規劃,就急著要施工,也就注定未來無法解決基隆河水患。

〈三〉只會築堤,不理會疏浚和生態防洪,基隆河整治會無效

台北市政府納莉風災過後重建委員會的檢討,所提出的許多防洪辦法幾乎都傾向治標方法──加高堤防和增設抽水站,並沒有找到治本的辦法。我曾於兩年前一再建議台北市政府要疏浚基隆河,因為在退潮時,可以很清楚看見在基隆河截彎取直的河床中央有大片沙洲裸露的情形(圖 5 ),當時養工處說編列預算不足而無法疏浚。如今象神、納莉兩個颱風所造成的嚴重水患,都說是天災造成。最近我到基隆河河濱公園看到市政府三個月來忙著清理公園淤泥,但河道中央的淤沙卻仍未清理(圖 6 );再到基隆河與淡水河會流處附近,河道中

圖 3. 大坑溪原來河道在與基隆河交匯時呈彎曲狀,在納莉颱風前已截彎取直,基隆河回水就是從這裡灌進南港區,使忠孝東路變成為忠孝大河。( 2000.12.25 拍攝)

圖 4. 大坑溪口與基隆河會流處呈垂直交接,環東大道接北二高的橋墩竟然座落在溪口河道。原本彎曲的河道和滯洪區在此截彎取直和基隆河整治工程中被剝奪了。( 2001.12.25 拍攝)

圖 5. 基隆河截彎取直河道淤沙嚴重,河床上已裸露出二大片沙洲。( 1997.8.15 於松山機場上空拍攝)

圖 6. 基隆河截彎取直河道在納莉風災後淤積沙泥更加嚴重,退潮時河道中央處處積沙,洪水時會減緩流速。尤其行水區兩岸的河濱公園高灘地更令洪水時少了儲水和滯洪功能。( 2001.12.05 拍攝)

央的淤沙也是處處可見(圖 7 )。同?的,淡水河已二十年沒疏浚,河床沙洲很快就會比堤防高,例如關渡紅樹林保育區,以及中興橋及華江橋下的雁鴨保育區的沙洲陸化十分嚴重。划獨木舟的友人告訴我,在基隆河划船一不小心就會擱淺在河道中。尤其是從八堵到汐止的基隆河段更是河道淤砂處處,但從未見政府進行真正的疏浚。

納莉颱風過後,我曾向馬市長當面建言二十項基隆河整治的方法,但是養工處的結論是:「築堤是唯一的選擇」。而且市長也說市府同仁認為「疏浚沒效」。全中國有唸過書的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用疏浚解決當時的水患,而鯀冶水用築堤圍堵的方式無效而被砍頭」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基隆河在台北市內都是感潮河段,海水可達汐止,疏浚絕對是可增加儲水體積和水流暢通。過去河道都可行船,如今基隆河整治工程的邊坡廢土亦傾倒在河道中央,施工大卡車都可在河道中行走,顯示出河道已無儲水功能。其實在台灣各地河川行水區內常常被傾倒廢棄土,雖然全國工程界也都知道工程廢棄土被黑道把持,無法落實清運,甚至有些棄土區就位在山區裡,只要雨下大一點,就形成土石流,沖入民宅或河川裡釀成災難;因此希望政府一定要重視河川淤積和廢棄土問題,謀求對策才能根本解決水患。

是否因為疏浚工程不像建堤防會看得到實體的功績而被忽略呢?圍堵式的加高堤防和興建抽水站,把台北城圍成監獄般,就能沒有水患嗎?在洪水的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從中央到地方只會玩築堤比賽,到底要把洪水趕到那裡去呢?萬一堤防倒塌,眾多的市民將逃避不及,無數的財產也會泡湯,將會是一場浩劫。

〈四〉生態防洪是未來河川治理的永續根本

「生態防洪」在現階段是需要長期規劃和立法來配合,不過卻是百年永續的防洪。過去花了四、五十年的時間破壞了大地和河川,實在不能寄望一、兩年內能把水患治好。過去治水患只想到在河川上做

圖 7. 基隆河與淡水河會流口前河道中央在退潮時裸露沙洲處處可見,至今都未曾清理過。( 2001.12.05 拍攝)

防洪工程,只把河川當排水溝,儘快把洪水排到海裡,卻疏忽所有河川加速排水可能在會流口瞬間聚集的洪峰。目前所謂「生態工法」仍拋不開水泥化粧法,都把小的河川全部水泥溝渠化,大的河川兩岸則做水泥護堤,再加上固床工程及消坡塊,卻不知道消波塊對河川水流所造成的渦流更容易破壞和淘空護堤。未來的生態防洪是要朝向三好的目標執行: 1. 改善河川水質,讓嚴重污染的河川淨化。 2. 恢復河川環境,找回水中生物的自然棲地,讓民眾親近河川環境。 3. 拓寬河道增加行水空間,增加滯洪帶,完成防洪功能。另外還有許多配套措施,包括立法、自然生態施工法、流域管理辦法、審計單位如何驗收等等,無法在此多述。

〈五〉河川治理應在「國土規畫」下通盤檢討

如今基隆河整治要能成功就必須是在有「國土規畫」下把全部流域及集水區一起考量下才能完成。如果只是進行「築堤大賽」,不斷增加堤防高度和抽水站,還是不能解決水患。最近經濟部水利處初步估計若是在汐止市花五千億在各支流旁興建高高的堤防,會把市區變成十幾座大監獄,可是這樣還是會淹水啊!我認為短期優先旳辦法是先增加河道通水斷面,進行淤沙疏浚和挖除河濱公園高灘地等施作,增建人工湖泊及增加地表滲水綠地,都有助於降低基隆河洪水位、行水區儲水功能及保持水流通暢。其次嚴加控管基隆河流域各種開發、每年通報地表逕流量數值以及改善市區下水道儲水空間,都將有助於防洪。中期辦法是拓寬河道,讓出行水區,在各支流上游空地開挖蓄洪湖泊;市區綠地、學校操場下、地下停車場下都要闢建納洪槽,將洪水變成地下水。長期辦法就是在市區廣設地下污水道和地下蓄水池,這些都要花大錢,因為是多年來造成的錯,必須花大錢來彌補。現今美國的芝加哥市,花費一百億美金建地下蓄洪池,而且逐年編列預算,日本東京和大阪兩大都市也在跟進;台北市若不及早體認都市未來的脆弱與全球氣候的變遷,立刻進行「生態防洪」,否則將太遲了!河川防洪絕不能圖一時之需,一定要做百年大計;朝向有好山好水的方向治理,才能使台北都會區成為擁有可供永續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的城市。

21 世紀的今天,「人與河川爭地」與「人定勝天」的做法和觀念都必須摒棄,希望政府和各級民代都能鼎力認同「生態防洪」才能真正解救我們的下一代。

原文出處:  http://wagner.zo.ntu.edu.tw/sos/newsletter/newsletter_6_3.htm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2subject: Promote 0 Bookmark 02009-08-12quote  

自然法則還是要維持,不然的話,像這次的八八水災就會出現巨災。

講了 N 年「截彎取直」整治河川是違反自然生態的,偏偏政客們為了短期政治效率(政績?)做出勞民傷財之事。這已經不是什麼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哲學思考上的問題了。德國的工程算是世界一流的,到最後還是得向自然低頭,我們台灣孤島能不低頭嗎?


cht環保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views: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