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轉] 趙紹琴論脈

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

joined: 2007-09-19
posted: 4946
promoted: 325
bookmarked: 206
歸隱山林
1subject: [轉] 趙紹琴論脈Promote 0 Bookmark 02010-04-20quote  

先父在1930年講診脈時說;診脈不是只診出一個脈,從一個脈就定病。診脈必須診出脈的病位、虛實、寒熱、表裡、氣血,再辨明病證是有餘還是不足,先治何 病,後調何疾,這全在脈中診出。譬如表有病不論風寒風熱,脈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溫病的衛分證也在表,所以脈也在浮位。又如浮緊風寒、脈緩風虛、浮遲中風、 浮數風熱等。憑一個浮脈不能斷定是什麼病,必須再診出八綱脈來斷其表裡、寒熱、虛實與氣血,如浮滑是風痰、浮弦是風邪挾郁、浮數是風熱等。但是要想診斷一 個完整的疾病,還必須再診出第三個脈來,如浮滑數是風痰熱,浮緊弦是風寒而體痛。這樣還不夠,要想進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體質與疾病的轉機,就 要再找出第四個脈來,如浮滑數而按之弦細,這就清楚多了,弦則肝郁,細為血虛,脈象告訴你,該人素來血虛肝郁,目前是風火痰熱,你在開方治風火痰熱時,要 照顧到血虛肝郁方面。也就是說,在治風火痰熱時不可以過涼,也不可以過於祛風.因為病人體質是血虛肝郁,不能多散風,多清熱而忘了病人是血虛之體了。

先父經常說:看脈必須看出五個脈才能診斷清楚,不是一個什麼脈就診什麼病、就用什麼藥。

診脈是不是都必須診出五個脈才算診斷清楚?不然。就是診出五個脈來,也只能是比較清楚,一定還要望舌、觀色、看形體、問病情及治療經過,才能初步診出病機,決定治方案,再通過試驗治療,才能進一步決定確診與否,不然不是科學的,也不可能將病治好。

我們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診脈達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較難的,但我們可以結合望、聞、問診進行分析,不斷積累經驗。

「診脈完全依賴醫生指端感覺的靈敏度,要掌握切脈的技術,必須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經常作切脈的鍛煉,以保『准』字。」這是先父生前常常講述的話,要達到指下清,判斷準確,確實要下一定工夫。

診脈必須五十動以上,才能診出有病之脈,張仲景曾說過;「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說明了診脈需有五十動的時間,才能辨出幾種脈形,辨主脈兼脈,在診清病情的基礎上才能立法、處方,這是我們臨床醫生必須遵守的。

先父根指他的經驗認為:測脈定位當以浮、中、按、沉四部來分,以更好地定表、裡,定功能與實質。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裡,按屬裡,沉則為深層極裡。也可 以說浮脈表、沉脈主裡,中與按皆為半表半里。溫病的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可以用浮中按沉來劃分。總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與沉主實質性的疾 病。又如新病與久,氣病與血病,外感與內傷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別清楚。下面淡淡浮中與按沉的取脈方法。

  1. 浮部的取脈法
    醫生用指輕輕地按在病人撓骨動脈皮膚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傷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陽,溫病則為病在衛分,或為在肺與皮毛。當然,浮只表示病在表,要想全 面瞭解病因、病機,還要看兼脈的情況,如浮滑主風痰,浮數主風熱等。若想進一步測虛實、寒熱、表裡、氣血,或停痰、停飲、鬱熱、血瘀等,就必須檢查其它 脈,不然就難以詳細確診病位與病機。
  2. 中部的取脈法
    從浮位加小力,診於皮膚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氣分,或定為病在肌肉,或在胃。傷寒病是標誌邪表入裡, 主胃主陽明;溫病則明顯屬氣分;在一般雜病中,即稱它為在肺胃之間。總之,凡脈來明顯在「浮」與「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屬陽、屬氣分。若再加力而入 「按」、「沉」部位,這說明邪已入營、入衛了。
  3. 按部的取脈法
    醫生切脈,從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裡之病,如《傷寒論》的太陰證,溫病的營分證,雜病則主肝、主筋膜之間的病變凡脈在按部出現則說明病已入裡,主營分、主陰。
  4. 沉部的取脈法
    從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脈,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焦、主腎、主命門。如《傷寒論》病在少陰、厥陰。少陰病以沉細為代表脈,而厥陰以沉弦為代 表脈。在溫病則表示邪入血分。在雜病中說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當細緻審證治療。如病人脈象見於按沉,主實質性疾病,也說明了疾病的實質性問題

自己這些年來體會,尤其是近幾年來自己的看法:診脈不能簡單、機械,必須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兩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兩部才 反映疾病實質的病變。正像舌苔與舌質的關係一樣。凡屬舌苔變化多端,歸根結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問題;舌質的變化雖少,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說明本質的情況。 所謂功能方面的病變,是指在表位、淺層、衛分、氣分階段,如氣鬱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氣滯、停疾、停飲、胃腸消化欠佳等所導致的疾病。用疏調解郁即可改善 這些功能性疾病。所謂本質性病變.是指本質陽虛、命門火衰或陰虛陽亢等,或病在營分、血分以及陳痰久郁阻於絡脈、癥瘕積聚、腫瘤等一類疾病。另外,久病邪 深入於肝腎,下元久虛,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補、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認為是本質性疾病。

臨床診脈所見,浮中與按沉所得脈象往往有迥然不同 者,一般來說浮中見其標象,按沉得其本質,若診脈能辨別浮中與按沉之異,則病之表裡、寒熱、虛實,縱其錯綜複雜,必無遁矣。古之名醫多重視沉取至骨以察其 真,如朱丹溪《濇脈論》云:「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病熱為病者,醫於指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寒,孟浪與藥,非熱外,輕病必重,重病為死者多 矣,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法,老痰宿飲,膠固雜揉,脈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察取至骨,來似有力,且數,以意參之於 證,驗之形,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澀緣血少或亡精,因多虛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數,以此而知其斷非虛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脈道使然,郁久化 熱。深伏於裡,故痼熱,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熱之證哉?此前賢診脈之精髓所在也。

 

 

 

本文轉錄自:  http://rockcm.myweb.hinet.net/755.htm


cht健康中醫藥
adm Find login register
views:3331